從小開始養魚時,大人總是說:「記得要多放幾尾老鼠魚、蝦子、琵琶鼠魚...等,吃魚缸底的魚大便」,長大後發現,沒有一種魚會「想吃魚大便」,究竟,魚大便,這個有人視為「黃金」,又有人視它為「糞便」,天壤之別的「禮遇」,要如何面對它呢?
認識魚大便
小時候在鄉下地區,經常可見,用豬的糞便餵食,更誇張的是,池塘的魚還使命搶食,或許,你的爸爸、媽媽及爺爺、奶奶所吃的淡水人公司養魚,很多都是屬於這一類型。為何,魚會搶豬的排泄物呢?
就豬的消化過程分析,當食物被吸收、分解後,成為剩餘殘渣,當所吃的東西無法消化,就會被排出體外,因此,獸醫最常、最有效的檢測,就是糞便檢測,透過檢測即可得知,豬隻吃了那些食物?又有那些食物會造成消化不良?
相同地,當增加餵食綠色類餌料,魚隻的排泄物多呈現綠色,若是餵食動物性餌料,則呈現較暗色糞便顏色,因此,從糞便即可判斷魚隻消化狀況及健康情況,當魚隻出現白色時,那就表示,消化不良或體內存在寄生蟲,而出現透過色,則是體內空氣過多所致。因此,從糞便即可輕易判斷魚隻的健康狀況。昔日老一輩長者誤以為:老鼠魚、蝦子、琵琶鼠魚...等底棲魚蝦類,會吃魚大便,事實上,沒有一種魚蝦會吃魚大便,只是魚蝦會誤以為是飼料,當入口咬嚼後發現不是飼料時,牠們就會吐出。
為何魚隻的糞便,會呈現不同顏色反應呢?當餌料某些成份過多時,除會造成囤積在體內外,更會被排出體外,導致魚糞出現不同顏色反應,同時也表示,該糞便中某些元素含量仍相當高,當魚糞在魚缸中,會產生氮氣,就必須靠硝化作用,將魚糞分解毒性較低的亞硝酸鹽及硝酸鹽,最後的「被分解物」,一部分被植物吸收,一部分則揮發在空氣中。
近年來,愈來愈興盛的魚菜共生耕養,其中,植物所需的營養素,就是來自魚糞,探究其中,魚糞提供那些「營養素」及「補品」給植物呢?只有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嗎?還有其他的嗎?此外,被分解後的糞體可被植物吸收嗎?
植物與動物一樣,對營養素的需求各不同,而魚體內多餘的鈣、鉀、磷、鐵...等元素,則會隨著魚糞被排出體外,這些正是植物所需的營養素,而剩餘的糞體呢?消失無蹤嗎?
曾經有魚菜共生耕養者問到:「魚大便對植物完全沒有用途...,植物只需要亞硝酸鹽及硝酸鹽....」、「植物只靠魚隻排泄物,營養足夠嗎?」這個問題,就可從幾個層面分析討論!
1.被硝化分解物,那些營養素被植物利用吸收?
2.魚糞便提供的營養份,是否足夠提供植物所需?
3.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份若不足,該如何補充?
這是一個「滿肚子大便」的深入問題,它包括:硝化作用、消化吸收、營養、水質...等,每一環節都息息相關,緊密相扣。
一、硝化作用
水族養殖或魚菜共生耕養,都少不了硝化菌,究竟,整個硝化過程及硝化菌是如何進行呢?
(一)、硝化作用過程
硝化作用分二階段進行:
第一階段:亞硝酸菌(Nitrosomonas)將氨氧化為亞硝酸鹽,稱之「亞硝酸化」作用。
2NH4++3O2 → 2NO2-+4H++2H2O+168Kcal
第二階段:硝化細菌(Nitrobacter)將亞硝酸氧化為硝酸鹽,又稱「硝酸化」作用。
2NO2-+O2 → 2NO3-+35.6Kcal
硝化作用所得的反應熱,僅有約少部份,約5~14%被硝化細菌所利用,其餘以熱量方式散發至水體中。而整個硝化作用效率,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,包括:溶氧、pH值、溫度...等。
硝化作用分兩階段,分別由二類硝化細菌完成。
第一階段:銨鹽氧化為亞硝酸鹽(亞硝酸菌 Nitrosomons)
第二階段:亞硝酸鹽氧化為硝酸鹽 (硝酸菌Nitrobacter)
(二)、什麼是硝化菌?
硝化菌是菌的統稱,並非某一菌為「硝化菌」,大家最為熟悉為「亞硝酸菌」及「硝酸菌」,這二菌皆有其不同的生理特徵,且大小,依種類不同差異極大(0.3~3.5μm),除少部份為懸浮性個體外,幾乎皆屬附著性菌體,適存於陰暗的固體表面。由於,硝化菌較其他細菌類生長速度緩慢,其生長所需的有機物能量(食物),必須仰賴硝化作用中的銨鹽或亞硝酸鹽攝取而來,屬無機化學能。當硝化菌進行硝化作用時,需要藉由硝化酵素催化,而硝化酵素會受到氨或亞硝酸鹽、溶氧等濃度...等影響,硝化細菌合成有機物時,也需要無機碳,其來源,有:二氧化碳、可溶性碳酸氫鹽及碳酸鹽...等。
硝化菌需要有物質附著,通常為凝聚成團而形成凝菌膠團的「集體生活」,必須藉由擴散或水流運送「食物」,屬於被動式供應營養養分,這就是為何,要放置海綿、陶瓷環、生化球、發泡鍊石、菜瓜布...等培菌濾材主因所在,整個過程,約24~36小時才能增加一倍,因此,「顯得格外珍貴」!因此,好好珍惜你辛苦培養的硝化菌,想要魚隻更健康、強壯,不受有毒物質危害,就好好培養硝化菌。
. 更多、更詳細介紹與說明,可參閱「想『壽』生活」及「金彩生活」二書解說。
《待續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