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友熟悉的體內蟲,最常見的體內寄生蟲,又以:Trichuris trichiura(鞭蟲)、Enterobius vermicularis(蟯蟲)、Ascaris lumbricoides(蛔蟲)及Ancylostoma duodenale(鉤蟲)...等,最為常見!這些不受歡的蟲蟲,不僅在人體內作怪,也會出現在狗、貓甚至魚體內。
以蟲寄生部位分類,主要可分為十大類,包括:消化道內寄生蟲、腔道內寄生蟲、肝內寄生蟲...等,而暨生在消化道內的,主要有:蛔蟲、鉤蟲、絛蟲、溶組織內阿米巴和雅爾氏鞭毛蟲...等,而這些害蟲為何可入侵體內,危害到人、動物、魚類...等呢?從其防治來探究其因,不難瞭解,為何「蟲」何而來?
醫師建議,不要濫食野味,特別是生食肉類或魚類,進食前,應先徹底煮熟後才食用,此外,有些人認為,低溫冷凍後,即可殺死寄生蟲,一般冰箱溫度大約在零下20℃,這個溫度是無法完全殺死寄生蟲及細菌,若冷凍可殺死病菌或寄生蟲,南、北極地區,不就完全處於一個無菌、無蟲的區域,人、動物、植物如何在南、北極生活呢?
醫師進一步表示,驅蟲次數與時間,與食物、環境與衛生成正比,經常生吃肉類及海鮮者、食物不新鮮、衛生環境較差,感染寄生蟲入侵體內機會相對提高。只要減少甚至生吃食品,食用前徹底煮熟、不吃不新鮮食品、注意環境衛生,感染機率相當低,當然可減少驅蟲次數,與延長驅蟲時間。
一位魚界老前輩指出,魚體內容易有寄生蟲,大多與餵食活餌有直接關聯,這些活餌的來源為何?有無經過殺菌處理?原體內有無寄生蟲呢?有無其他細菌?這些問題往往容易被忽略,別以為只要下體內驅蟲藥,即可清除寄生蟲!這是很錯誤的認知,若減少甚至不餵食活餌,感染寄生蟲機會不就大大減少嗎?何必一邊餵食活餌,一邊進行驅除體內蟲呢?
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作法。在請教過程中,我問到:那餵食飼料就不易得到寄生蟲嗎?前輩表示,幾乎市售浮水飼料製作時,都會經過高溫(135~175℃)及高壓(5~7kg/cm )處理,這種溫度,大多細菌與寄生蟲早已被殺死。多半餵食活餌,主要是活餌營養素高於人工飼料,但是,餵食不同種類餌料,即可彌補人工飼料營養不足之處。
關於,驅蟲次數與時間,前輩指出,餵食活餌愈多,感染寄生蟲機會也就愈高、驅蟲次數也就愈多,只要減少餵食,寄生蟲數量就減少,只要數個月驅蟲一次即可,平日餵養管理上,不要經常驅蟲,畢竟,驅蟲藥還是藥,妥善投放是良藥,若不當使用,就變成毒藥,小心魚體內藥物中毒!
網路上流傳幾種驅除體內寄生蟲的藥劑、物品甚至飼料,為何魚隻體內有那麼多寄生蟲要驅除呢?因為管理不當?食物不新鮮?或餵食太多活餌帶入寄生蟲?若要常投藥驅蟲,那表示飼養管理出現問題,應該找出問題點,從食物、水質、飼養做好管控,而不是猛下驅蟲藥劑,需要下藥已是下下策,不要把魚當作藥罐子!真正可以把魚養健康、漂亮的人,都是很少使用藥物的老手。
※ 你曾經犯過怎樣的無心之過的錯誤呢?歡迎你提出,與大家一起分享,提昇養魚技術,節省不必要的浪費!歡迎提出你曾經遇到的錯誤,或奇奇怪怪的問題,結合大家的力量,一起找到正確的答案吧!
更多、更詳細的養魚常識、技術,都在「想『壽』生活」及「『金』彩生活」。
將增加各種實驗測試報告內容,透過儀器、測量劑(液)的檢測或實驗,更瞭解各種飼養技術、商品的特性、變化...,提供未來飼養管理上,能更精準掌握魚隻成長、水質變化...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