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完底部的安排與設計後,繼續探討上部過濾槽的規劃。
這次上部過濾槽共有四層,由上而下依次為:1.粗海綿,2.粗+細海綿,3.木炭,4.粗珊瑚骨共四層,每一層各有2個過濾盒,預期各過濾盒之功效說明如下:
第一層-粗海綿:
這種粗海綿孔隙較一般海綿大許多,常被使用在冷氣機旁吸水、清潔打掃擦拭牆壁...等,其吸水效果極佳,且海綿間的空隙相當大,第一層使用這種大又厚的粗海綿,可用來阻擋較大及大部分的污垢及減緩水流,當水流穿過粗海綿時,除強大的水流會被破壞而減緩,排泄物與殘餌也被水衝擊而形成較小狀,可提供硝化菌所需的食物。日後,只需將粗海綿取出,用水稍微沖洗表面垢物即可。
第二層-共三層海綿:
這一層共使用三種密度不同的海綿,海綿空隙愈來愈細密,加上水流至第二層時,水流更為緩和,有助於好氧菌與厭氧菌同時存在與繁殖。
第三層-木炭:
使用一般烤肉之木炭,在清洗木炭表面髒物後平均鋪在過濾盒中,木炭具有淨水、去除異味、軟化水硬度(轉化軟水)...等功效,而木炭粗造的表面空隙,同時又可提供好氧菌與厭氧菌生存最佳環境,可再增加益菌的數量,達到淨水、去除異味、軟化水硬度及培菌等多種功效。
第四層-粗珊瑚骨:
由於粗珊瑚骨表面有很多凹凹凸凸的細孔,有助於硝化菌附著與繁殖生長,讓好氧菌與厭氧菌同時存在珊瑚骨細孔中,來增加硝化菌數量與繁殖環境,而珊瑚骨同持也具減緩水質酸化速度與淨水之功效。
這次上部過濾的規劃,以不同密度的海綿及珊瑚石來取代陶瓷環,以木炭作與樹脂相同的淨水功效之目的,但濾材上的價格卻便宜很多,每一層都提供硝化菌生存的空間與存活所需條件。在魚隻入缸前,即以牡蠣培養硝化菌,經過數日的養菌後,硝化菌可分佈在過濾槽盒及底砂中,在適合的環境下,硝化菌會不斷地繁殖,維持魚缸中硝化菌的一定數量。
這次的過濾槽排列組合,不知道你看出那些其中的奧妙呢?
《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