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任何魚類離不開水,水是魚類生存的必備條件,因此,水質的好壞,關係到魚兒的呼吸、游動、健康,判斷水質的優劣,主要包括:溶氧(水的含氧量)、硬度、酸鹼度(PH值)、微生物含量及換水(注入新水)等。不同的水源,品質會有所不同,魚兒不同環境中生活,會適應著不同的水質,因此,多瞭解水質,才能養出「水」(台語)魚,本文將分六大部分,與魚迷一起探討養魚水質。

一、溶氧量

前一篇文章與各位魚迷探討過水溶氧量,溶氧量就是水中的含氧量的多寡,水中的氧氣主要來源為空氣及水中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兩種,空氣藉由流動、潑打等與水面接觸,而將氧氣溶於水中,當氣壓愈高,水中溢出氧也跟著減少,水中氧氣量也變得愈高;靜止水面,氧氣溶解速度較為緩慢,相對地,水流動大、快,溶解速度也變快,由於空氣與水的溶氧過程都於水面進行,所以,水面的溶氧量一定多於底部,因此,飼養上,要多注意魚缸底部的含氧量。

水中的綠色植物、藻類,藉由魚類呼吸的二氧化碳,釋放氧氣,一般水中的正常溶氧量約為8~12毫克/升,當綠色植物於夜間,因缺乏光照,光合作用停止,進而,變成吸收水中氧氣而釋放二氧化碳,所以,黎明時刻,是魚缸溶氧量最低時段,水中含氧量過地,會使魚兒產生不適,會讓魚兒浮頭,此外,若水面表層有髒物、油膜...等,都會隔絕、阻隔空氣與水的接觸,自然地,也降低水中的含氧量,這也是為何水質要盡量保持清澈、乾淨的原因。

每個魚種及魚體大小,對氧氣的需求量也不同,一般來說,年輕、健壯的魚對低溶氧忍耐程度較高,對一些嬌貴品種,如:珍珠鱗..等,對低溶氧的忍耐力較低,因此,飼養上,可從魚兒是否有出現經常性浮頭,來判斷水溶氧量多寡。

要改善水溶氧量的方法很多,其中,就是要減少污染水質,若水質無法改善,就要進行換水,注入新水,此外,增氧裝置(氣泡石打氣)、加強光照、降低飼養密度(減少魚放養尾數)和加裝過濾等方法,都是可增加水中溶氧的不錯方法,且簡單、方便!

(第二篇,將與大家探討水硬度)

3UcPfoIsFxGs9GH5auSotZ (1).jpg    讚阿1.jpg  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