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對砂石的認識與瞭解,多侷限於淨水方面,若仔細去瞭解後,你將會發現,有許多石材,不僅可淨水,亦可擔負起培菌重責大任!
(五)、A石
1.石材介紹
形狀與大小不規則的A石,具有淨化水質功效,表面具有很多微小細孔,因此觸摸起來,頗為粗糙。在測試準備時,原以為是麥飯石,根據廠商表示,該石材是以麥飯石為基材,將其磨成粉末後,添加多種石材粉燒製而成。該石材頗有重量,因此,泡水後會往下沉底,未來,將進行鋪設在魚缸底部,做底砂培菌又兼具淨水水質方面的測試與實驗。因該砂石尚未有正式名稱,因此暫時稱之為A石。
2.重量(水面漂浮):
放入水中,完全立刻沉底。
3.表面多孔性:
表面凹凸不平、顆粒大小及形狀不一、粗糙,密佈微小細孔與洞隙。
(六)、B石
1.石材介紹
B石,在外型、功效上,與發泡煉石有許多相同之處,該廠人員表示,為增加及提高其他功效,因此,以陶土混合竹碳粉及其他成份,經過高溫燒煉而成。經觀察後,該石材形狀相當不規則,尺寸與發泡煉石相當頗多,表面相當粗糙、密佈微小細孔,重量頗為輕盈,在顏色方面,則呈現橙紅色。該廠人員表示,希冀,藉由陶土燒煉後的微孔,進行培養益菌,同時,也希望藉由,B石淨化水質的功效,能同時作到「培菌」與「淨水」雙效功能。
2.重量(水面漂浮):
吸水後大部分B石漂浮在水面,部份B石則沉底。
3.表面多孔性:
表面粗糙,密佈微小細孔與洞隙。
(七)、大磯砂
1.石材介紹
大磯砂,又名「宜蘭砂」,是種植水草常用的底砂,主要來自河川、溪流、海濱或山間,類似超小型的鵝卵石的砂粒,粒徑大小約5~8mm,有黑、白、灰...等不同顏色,外型圓滑壞扁平,沒有銳角,加上材質穩定,不會受到外來因素而影響水質,很適合做為底砂使用。
2.重量(水面漂浮):
投入水中後,立刻沉底。
3.表面多孔性:
外型圓滑壞扁平,沒有銳角。
(八)、木炭條(棒)
1.石材介紹
這次測試實驗,為進行砂石淨化水質功效表現,特別準備市售木炭條(棒),測試木炭條(棒)淨水功效結果。市售木炭條(棒)有管徑大小不同規格。
2.重量(水面漂浮):
木炭條(棒)相當輕盈,會漂浮在水面。
3.表面多孔性:
觸摸表面光滑,密佈極微小細孔。
(九)、珊瑚砂
1.石材介紹
許多人對珊瑚砂並不陌生,珊瑚砂,就是死亡的珊瑚石,是水族館常用來培菌、抑止水酸化的濾材。珊瑚砂表面密佈微小細孔,有助硝化菌、光合菌...等益菌附著,因此,大多鋪設魚魚缸底部,做為底砂,或放置過濾盒中,進行培菌之用。珊瑚砂,主要成份為碳酸鈣,為鹼性物質,泡在水中,會釋放微量礦物質,對水質酸化而言,可減緩水酸化、惡化速度。
2.重量(水面漂浮):
吸水後立刻沉底。
3.表面多孔性:
表面粗糙,密佈微小細孔與洞隙。
充電一下,增進自己養魚常識與技術,
7月18日(六)丶7月19日(日)
歡迎免費參加-「金豔下午茶時間」分享交流座談
將更詳細解說各種濾材丶底砂的特性丶運用與測試實驗結果
活動詳情內容,請參閱:
>> http://twmartin.pixnet.net/blog/post/42315253
《待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