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魚友以為,當魚缸內的水蒸發,補充些許新水後,即認為,已完成換水工作。加水,等於換水嗎?
飼養上的水質管理,「加水」與「換水」,這之間有何差異呢?
一、加水:
水會自然蒸發,導致水位降低,就需要補充水分,這就是加水。
二、換水:
稀釋水中有毒物質、改善水質,就要進行換水,換水,非全部換掉原魚缸(槽)內水,而是更換局部換水,一般多為更換1/4~1/3水量,注入乾淨的新鮮水。
在平日管理工作上,加水要比換水簡單、快速,因此,會讓部份魚友產生:「若經常補充加水,那還需要換水嗎?」的錯誤想法,答案是,經常加水,仍需要換水!
在平日餵養管理上,餵食後就會產生魚隻排泄物與殘留飼料,這些殘留物,有些被過濾器阻擋、濾除,一部分則被菌類分解、轉化為營養鹽,雖然這些營養鹽的化學性質十分安定,當受到pH酸鹼值升高,或累積到一定含量時,就會釋放毒素,而為害到魚隻。每天餵食,就會不斷地產生排泄物、殘餌及有機雜質...等,不僅會造成有毒物質的堆積會愈來愈多,水體中的物理與化學變化也會日益加大,最後,當水體在無法保持原來的品質下,變酸惡化、釋放愈來愈多的有毒物質,對魚的健康與安危危害也愈來愈大,因此,加水,無法改善、去除日積月累的有毒物質,唯有,換水可帶走缸中多餘的毒素和廢物,維持魚兒最佳的生存環境。
利用種植水草、植物,可減少氨氣有毒物質的累積,氨氣經由硝化作用的菌類分解,轉變毒素較輕的亞硝酸鹽及硝酸鹽,這些營養鹽就成為水草、植物的營養重要來源,這些營養鹽一部分被植物吸收,一部分則會揮發在空氣中。
換水,是養魚的基本功夫與例行工作,市面上,有「永久免換水」魚缸,其原理,就是利用植物與動物的互動,進而達到水質平衡。若飼養密度及餵食密集度較低,排泄物及飼料殘餌量也會少,利用菌類分解及水草、植物的吸收,確實,可降低水體中的有毒物質,一旦循環系統穩定及生態平衡失調後,恐怕,慧讓魚隻難以承受而死亡。
魚界的一句老話「不換水,就換魚!」,既然要養魚、要魚兒漂亮健康,就得給予最佳的生活環境。加水可隨時進行,而換水最好每星期或定期進行一次,為能更有效減緩水質惡化速度,最好的是加水與換水同時進行,特別是在炎炎夏日裡,水蒸發會特別快,雖然,過濾器可過濾阻擋有形的污垢雜質,但無法去除可溶性的毒素,坦若,只是一味地加水,污垢量日積月累不斷增加,易產生水體優養化、產生藻類、降低水中氧氣量,因此,要維持水的品質,就得確實落實加水與換水工作,畢竟,魚缸或養殖槽飼養,都屬於死水養殖,水的惡化,會在排泄物及飼料殘餌不斷增加下,愈來愈差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