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許你有過較大尺寸魚,被較小尺寸魚隻不斷地咬啄經驗,許多魚友會認為,是小魚較為兇悍,因此,將小魚撈起「關緊閉」,這樣的處理,可能關錯魚了!
魚咬魚,特別是大魚吃小魚,這是在動態生態中的自然現象,但小魚咬或使命追大魚,許多人會感到相當納悶,為何一或多尾小魚會咬或追大魚?大魚為何不閃躲呢?因此,將攻擊性較強的魚隻「關緊閉」處理,其實,這是不正確作法。
為何平日魚隻相處,不會出現咬啄、追咬情形,多半會突然出現一或多尾魚隻咬啄、追咬某一尾魚,其實,這是被咬啄、追咬魚隻出現傷口,傷口分泌味道,刺激引起其它魚隻「圍攻」咬啄,並非,主動咬啄魚隻「生性大變」而變兇殘,去咬啄其它魚隻,坦若,仔細去觀察,並不難發現,被咬啄、追咬的魚隻,往往是單一尾魚隻,並非所有魚隻都被咬啄、追咬,且會主動去咬啄、追咬其的「凶悍」魚隻,往往也不會僅有一尾,多半會出現一尾或多尾。
這種「突然生性大變,轉而主動性攻擊其它魚隻,與其說是攻擊,倒不如用受到誘導影響更為恰當。或許,魚友會質疑:「觀察魚隻,並沒有傷口...」,若以肉眼觀察,並無法觀察到較小傷口,無論傷口大小、潰爛嚴重性嚴重或輕微,就會導致魚隻流血,血液與肉的味道,這是非常吸引魚隻的誘導味道,會刺激吸引其它魚隻主動咬啄「受傷魚」,包括:魚鰭破裂、魚表出現較小傷口、傷口潰爛、染病潰爛、滲血...等,都會引起被其它魚隻「圍攻」咬啄、追咬。
當發現有魚隻出現被咬啄、追咬時,應儘快將被咬啄、追咬魚隻隔離,避免傷口繼續遭咬啄、追咬而擴大,甚至出現潰爛,當魚隻傷口持續潰爛或傷口擴大,遭病菌入侵而感染機會相當大,這與人類、動物不慎出現傷口,應進行傷口消毒、包紮,避免傷口持續潰爛或擴大的道理是相同的。
此時,有些魚隻會顯得相當「疲軟無力」,建議避免水環境的大變動,特別是移動至水質完全不相同的治療或其它魚缸,這樣的莽撞、慌張處置,只會加重受傷魚隻更大的負擔,必須去適應不同水環境,特別是魚隻受傷後,其活動力與抵抗力都會大幅降低,水環境突然大幅變動,只會加速魚隻更顯得疲軟無力,甚至擴大傷口潰爛或導致死亡,在移動魚隻時,建議宜採一半新水,一半舊水(原魚缸內水),同時,可利用將優碘稀釋(依照魚隻大小調整比例),以棉花棒擦拭傷口,進行殺菌、消毒治療。此外,在魚隻進行隔離治療時,配合持續少量換水(如:1/4或1/5水量),一方面利用稀釋過優碘殺菌,一方面進行持續局部換水,減少水體中病菌量,多重管道方式,降低傷口及水體中病菌量,這樣才有助於魚隻傷口復元。魚隻不慎受傷,活動力、抵抗力與食慾...等,都會明顯降低,應暫時停止餵食,避免未食飼料腐爛,加快水質惡化,不利於魚隻傷口復元。
當受傷或生病魚隻隔離後,原魚缸內魚隻可能也已遭病菌感染,管理上,可持續多日少量換水、避免水環境大幅瞬間變動、減少餵食量,減緩過多飼料而加快水質被污染,建議,在魚缸中,可滴入微量優碘(視魚隻大小及數量進行調整),進行「魚缸殺菌」,同時,可添加少許鹽巴,提高魚隻調節滲透壓作用,增加魚隻自身抵抗力,避免原魚缸內魚隻遭受傷魚隻波及,導致全缸魚隻感染病菌。
當魚隻出現被咬啄、追咬時,切勿「病急亂投醫」,先行亂投放各種藥物、藥劑,唯有正確的處理,才可降低魚隻繼續被咬啄、追咬情況。若有任何問題,歡迎來信分享、交流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