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1.jpg

你花錢所購買的飼料,你瞭解有多少?是否只是讓魚兒吃飽、不受挨餓?還是想讓魚兒更鮮艷漂亮?健康?減少生病?還是?

製作飼料是一門專業行業,是結合專業知識、營養學、微生物學...等專業學問,無論是水產或觀賞魚飼料,都需要經過無數的實驗測試餵養、修正調整,不是像少數惡質的網路個體戶一樣,用便宜的劣質飼料,混合水產飼料,充當觀賞魚飼料,提高價格販售。

最常見的網路販售情況,賣家哄抬蛋白質值含量,標榜高達50%、60%,甚至70%含量,比比皆是,因為,喊得愈高,價格也愈高,而讓魚友一窩蜂栽入追求高蛋白質飼料,來自追求魚隻大頭瘤的迷失。許多魚友深信,只要多餵食高含量蛋白質飼料,就可讓魚的頭瘤愈來愈大,真的是這樣嗎?只使命餵食高含量蛋白質飼料,有效嗎?

為何需要蛋白質?

1007.jpg

胺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結構的主要成分,品質好壞除新鮮度外,還要視必需胺基酸可消化利用的含量而定。尤其是離胺酸和甲硫胺酸,肉食性魚類對這二種胺基酸的需求也較高,因此,與其說魚類對蛋白質需求量,倒不如說對是胺基酸需求量。魚類與其它動物一樣,並沒有所謂真正的蛋白質的需求量的高低,而是「必需胺基酸」和「非必需胺基酸」組成均衡之蛋白質,而肉食性魚類對這二種胺基酸需求也較雜食性及草食性魚類高。

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、血液、酵素、荷爾蒙...等生理物質的主要成份,也是決定飼料品質的重要因素,不同成長階段、飼養條件、水溫、密度、其他營養成分比例、飼料中蛋白質品質...等因素,都會影響魚對蛋白質的需求量,一般來說,幼魚對蛋白質的需求較中、大魚高出許多,但會隨其體型及魚齡增長而遞減。

一、蛋白質,需求多少?

魚對蛋白質需求量隨其體型及魚齡增長而遞減,以魚的生長過程來看,幼魚,對蛋白質的需求量較成魚高,並非愈高愈好。肉食性或偏肉食性觀賞魚需要較高蛋白質, 含量在40%以上;雜食性觀賞魚35%左右即可;偏素食性魚,由於其腸道較長可讓食物儲藏較蛋白質含量較低,適量值約在30%左右。肉食性、偏肉食性觀賞以及蝦類,較喜歡動物性蛋白質,適當量介於35~45%,偏素食魚類,較喜歡植物性蛋白質,雜食性魚,可動物性、植物性混合交替混合餵食。

二、蛋白質與胺基酸

蛋白質由約二十種不同的胺基酸所構成,胺基酸可分為:「非必需胺基酸(Non-essential amino acids)」及「必需胺基酸(Essential amino acids)」兩種,這兩種胺基酸差異,簡單的說:

(一)、必需胺基酸(Essential amino acids):胺基酸不能夠在體內自行合成,只能經由食物中攝取獲得的胺基酸。

(二)、非必需胺基酸(Non-essential amino acids):所需的量能夠在體內自行合成,這些胺基酸稱之「非必需胺基酸」或「可缺胺基酸」,此類胺基酸約佔所有胺基酸一半。

蛋白質分為: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,而最常見的動植物蛋白質中常見的胺基酸有18種,其中有10種是魚體內不能合成的,即:異白胺酸(Isoleucine)、白胺酸(Leucine)、纈胺酸(Valine)、色胺酸(Tryptophan)、甲硫胺酸(Methionine)、羥丁胺酸(Threonine)、苯丙胺酸(Phenylalanine)、精胺酸(Arginine)、組胺酸(Histidine)、離胺酸(Lysine),這些胺基酸對魚體是不可或缺,可經由餌料或飼料中獲得,這些必需胺基酸中以離胺酸最為重要。

在多種魚類之中,其飼料蛋白質含量較高,又以肉食性為主的石斑魚與鰻魚飼料,蛋白質含量最高,最常用的有:魚粉、血粉、肉骨粉、大豆粕以及其他植物副產品...等,飼料廠為符合高需求量,多半以魚粉、脫殼豆粉...等高蛋白質含量物質為其原料,其中,石斑的蛋白質需求約在46~48%間,鰻魚飼料則在48~50%間。近幾年來,魚粉不但成本較高,產量也愈來愈少,在漁業署水產所前輩的努力下,在飼料中調和植物蛋白取代魚粉的比率可達60%,換言之,植物性蛋白質飼料數量也日益增多。

1003.jpg

在研究飼料多年後,意外發現有許多的「巧合」,有少數網路販售高蛋白質含量的觀賞魚飼料,不但標榜含量高達50%,高含蛋白質含量,更成為促長頭瘤的熱門飼料,在價格上,價格當然不便宜,但比對其含量,似乎與高含量的石斑魚、鰻魚飼料含量相近,且顏色與味道,又極為相似,令人不解的是,是巧合?還是...?
 

待續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