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便,對很多魚主來說,是「恨之入骨」卻對它「無可奈何」,魚兒有吃,就會有拉,排泄物是魚的自然產物,但魚便就只有是魚便而已嗎?沒有其牠功能?或作用存在嗎?

以養殖學角度來看,魚便是很重要的「魚隻自然產物」,它不是讓很多魚友相當頭疼、討厭的魚便,而是觀察魚隻狀況、健康、維持水質...等重要的指標,沒有魚便,不僅無法提前觀察到魚隻異狀警訊外,可能魚隻也無法存活了!

大多魚友熟悉的硝化菌系統,就是要靠魚便、殘餌、有機雜質...等,供應硝化菌群分解「食物」來源,否則,硝化菌也就無法存在,沒有硝化菌群的保護,魚隻會經常遭病菌侵襲、被水中有毒物質毒害致死。

魚便更是觀察魚隻狀況與健康相當重要的指標性物,若魚隻排泄魚便量過少,代表魚隻腸道消化出現異常(吃多拉少)。魚隻出現長長、硬度較高的拖便,反應了腸道蠕動不佳與水分不足。魚便則以白色、透明色,甚至糊化狀排便,表示魚隻消化系統出現異常狀況、腸道出現膨脹、難以消化餌料殘留、存在寄生蟲...等警訊,若不盡早處理,恐怕匯為害到魚隻性命。

魚隻的整個消化系統機能較其他動物、人類簡單,用「吃什麼,就拉出什麼」來形容,並不為過,當魚隻吃到不新鮮、腐壞的餌料,在短短數小時後,就會出現白色、透明色...等魚便,若餌料不好消化或有無法消化餌料,很容易「卡死」在腸道間,這些「硬食」在腸道時間過久,會開始腐爛,產生壞菌,進而破壞腸道的益菌、細胞...等存活,以及引起腸道發炎,腸道益菌群數量不足,魚隻無法從食物獲得能量與營養,輕者日益消瘦,重者,免疫系統遭破壞而死亡。部份魚隻出現傾斜、翻覆,多半與腸道消化出現異狀,及腸道發炎有關,當腸道發炎時,就有病菌存在,病菌會快及到其他器官、侵蝕腸道或其他器官,當病菌量愈來愈多,魚隻的死亡率也會愈來愈高。

觀察魚便是一門「滿肚子大便」的專門學問,從魚便的粗細、長短、顏色、軟硬度、數量...等,都可觀察出魚隻健康狀況,讓魚主可提前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,盡早處理或治療!當你下次看到許許多多的短、軟、光亮、顏色耳餌料相似的魚便,應該感到相當開心,這代表「魚兒很健康」,若出現細細長長的白便或透明便,魚主,就要格外多加注意,否則,當魚隻真的出現異狀或病變,恐怕已為時已晚,要賠上魚隻寶貴的生命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