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魚,是所有觀賞魚中,最容易發生「吃」出問題的魚類之一,輕者,造成無法保持平衡的翻覆現象外,嚴重者,造成腸道發炎、發炎引起病菌而死亡。

金魚是無胃魚類,屬於雜食性魚,所有消化與吸收,都在細小的腸道中進行與完成,許多人誤認為的「胃」,事實上,是食道與腸道前端連接的膨脹部位,它是沒有消化功能,僅能存留食物,而不能分泌胃蛋白酶參與消化,因此,消化能力較差。在所有魚類中,無胃魚的飽食感,往往比較為遲鈍,而有胃的魚種,攝取足夠食物後,胃部會立即產生飽足感而不再進食,相較下,無胃魚,因缺乏胃器官,反應較為緩慢,「直腸子」的器官構造,形成「一邊吃,一邊拉」的情況。長久以來,讓人誤以為「吃不飽」的假象,而增加餵食量或次數。

一般陸生動物腸道長度則約體長的5~6倍,而無胃魚的腸道總長度很短,僅有體長的2倍左右,加上缺少胃先行消化、分解,若不斷進食下,腸道前端「囤積食物」膨大到一定程度,便會「停止繼續覓食」,雖然,金魚游動力較為旺盛,游動,可帶動腸道蠕動的機械消化作用,促進腸道可快速消化食物,但在「先天不良」的器官結構下,腸道總長度短、容納能力差,加上沒有牙齒的咬嚼,飼料,因吸水而膨脹,若品質不佳,容易在腸道中發酵而產生氣體,形成腸道膨脹梗阻,除容易造成消化不良,或無法消化情況外,腸道內的氣體,更會導致魚不自主的上浮無法保持平衡

若魚隻吞食的飼料或餌料,過大或硬度太高,特別是品質較差,或經「再加工」的「硬飼料」,遇水後膨脹,仍無法藉由腸道的蠕動,在數小時內完成整消化及排出體外,便會囤積在腸道發酵,這些未能即時消化,或無法消化的飼料或餌料,卻成為摧毀魚兒的「隱形炸彈」。

飼料或餌料的軟硬度,影響了腸道的蠕動、分解、消化與吸收,先將飼料泡水的軟食餵食法,或餵食赤蟲、豐年蝦...等軟活餌,都可大幅降低不易消化情形,降低囤積腸道中發酵機率。除此之外,增加腸道菌群,提高腸道蠕動、消化與吸收功能,是最普遍、方便的方法。因此,可不定期餵食「助消化」的「保健食品」,如:整腸劑、大蒜...等,或採以軟食餵食。

當你的魚隻不幸發生側翻、翻覆,別以為是魚膘出現破洞或遭擠壓引起,很有可能,是你的餵食方式、餌料,導致腸道膨脹產生氣體,擠壓到魚膘,所形成「失衡」的翻覆。若出現腸道堵塞發炎而引起腸道炎,進而導致腸道疾病,甚至出現暴斃死亡,你就可以在腸道中找到「一團」腐爛物。

許多魚友無知地追求高蛋白質含量飼料或餌料,卻鮮少注意消化順暢與否問題,甚至去扯體內寄生蟲,說穿了,這些只不過是少數不肖商人的促銷話術,一味餵食高蛋白質含量飼料,多餘的仍被排出體外,增加水中氮氣含量,造成更大水污染。盲目地聽信少數不肖商人的鼓吹,一頭鑽進體內驅蟲的迷思,許多市售的膨化飼料製造過程中,都必須經過120~150℃高溫及25~lOOkg/cm2高壓處理,如此的高溫及高壓環境,早已沒有寄生蟲存在!知名品牌飼料,似乎也都沒生產製造驅蟲飼料吧?

與其一味跟隨追求高蛋白質含量、體內驅蟲,還不如多關注飼料硬度是否太硬?魚隻腸道好消化?纖維值含量?否則,幾顆小小飼料卡在腸道中,可能會先要你魚隻的命。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