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別以為「蛋白質含量愈高,代表品質愈好!」,別陷入促銷的迷思。

蛋白質是魚蝦生存的重要營養物質,也是構成魚隻機體細胞、組織、器官的重要組成物質外,也影響到魚隻的攝食量、營養物質轉化率。魚隻的生長要攝取適宜的蛋白質,若蛋白質不足時,會出現生長緩慢、免疫力下降情況、組織更新緩慢、創傷癒合力差、易感染疾病,若攝取過多的蛋白質,多餘的蛋白質就會以氮元素形式排出體外,同時加重水質污染,,亦讓魚隻易引起腸道疾病。在相對適宜的蛋白質水平條件下,氨基酸平衡不僅會使魚蝦獲得較快的生長速度,而且其免疫力也會有所增強。

魚隻獲取蛋白質種類,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二種,而動物性蛋白質含量高於植物性,若一味地追求高蛋白質,而選用動物性餌料餵食,期望魚隻「快快長大」、「有高人一等的頭瘤表現」。魚隻的生長,能量與蛋白質是相當重要的參數,能量與蛋白質需要維持平衡,適當的蛋白質比不僅可滿足魚隻生長所需的對能量需求、提升魚飼料蛋白質有效利用率、節省蛋白質使用量、降低氮的排放量、減少水質遭污染。

以魚隻的種類來看,分為:肉食性、雜食性與草食性三大類魚,肉食性魚隻對蛋白質需求,會高於雜食性與草食性魚隻,魚隻的不同成長階段,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也不同,幼魚(40~45%,鯉魚科)所需會高於成魚(30~35%)。

除了蛋白質外,飼料中,必須還要有適量的非蛋白能源物質-碳水化合物、脂肪,這些可代替蛋白質用來供能,具有節約蛋白質作用,而魚隻體內的脂肪,透過氧化提供魚所需的能量,其中,脂肪酸更提供更強大的免疫力及巨噬細胞吞噬能力。此外,脂肪可減少飼料中蛋白質的用量,當飼料中的可消化能量含量較低時,飼料中的部分蛋白質會被作為能源而消耗掉,因此,飼料中添加適量的脂肪以提高其可消化能量,亦可減少作為能量消耗的蛋白質,使之用於生長.從而提高蛋白質的利用效率。

每位魚友都希望自己的魚兒快快長大,希望魚兒「一眠大一吋」,除了蛋白質外,維生素、礦物質、纖維...等,都是魚隻生長不可獲缺的必要營養元素,而蛋白質的來源,除可從動物性的蟲、蝦、魚...等,獲得外,亦可從植物性「食物」中取得,植物性中,豆類的蛋白質含量最高,魚友熟悉的無根萍、浮萍的蛋白質含量,也相當豐富。

undefined

曾有魚友問到,飼料中標榜:動物性蛋白質含量?%,植物性蛋白質?%...,以檢測方法來說,多半以「凱氏微量法」及「自動定氮分析法」二種,飼料中含氮物質的總稱為粗蛋白質,用飼料中的含氮量乘以6.25進行計算,即可檢驗出其粗蛋白含量值,一般來說,植物性飼料一般含量在23%以上,肉類飼料則在40%以上。而如何去判斷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含量值為何?是否意味著,在製作過程中,分別加入植物性與動物性原料呢?否則,檢測時要區分那些是來自動物性?那些又屬於植物性蛋白質呢?因此,在平日餵養管理上,仍需餵食不同種類餌料,讓魚隻獲得不同來源的營養。

據個人瞭解,標榜高蛋白質含量飼料,其價格不斐,花費大把銀兩,期許魚隻「快快長大」,若魚隻體內缺乏脂肪、纖維等其他營養元素配合,恐怕多餘的蛋白質也會被排出體外,不僅造成浪費,更容易污染水質。

以一般個人餵食來說,不妨可肉食餵食2天、植物性4天混合餵養,植物性纖維質高,可助消化,需交替餵養,而較大規模的魚塭養殖,則為全植物性或全肉性,仍需視養殖魚種而定,通常以植物性沉水飼料居多。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