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往水族館時,若仔細觀察,不難發現利用珊瑚砂當作濾材,其目的為何?

珊瑚砂,其實就是珊瑚或貝殼的碎片,其成份主要為碳酸鈣,由於顆粒大小、規格不同,樣式種類多樣,多作為底部砂石或濾材使用。


使用珊瑚砂pH值,一般多在7.0~8.5間,浸泡在水中會不斷釋放鈣、鎂離子,這些礦物元素,應用在魚缸中,可使水中浮游生物較高的硬度,以及穩定水酸鹼值作用,加上,珊瑚表面佈滿微小細孔,極適合培養硝化菌使用,因此,多半被拿來當作鋪設底砂或過濾系統中濾材使用,也具有增加美觀,讓魚缸可模擬有如海底般的景色。這對整個魚缸的生態系統提供很好平衡效果,藉由珊瑚砂,大量培養硝化菌,藉助硝化菌分解水中有毒物質,進而活化水源。

  

一般在選購珊瑚砂時,必須考量預想鋪設底砂的厚度,再決定顆粒大小,一般鋪設底砂層,可分為「厚底砂層」與「薄底砂層」二種,以厚底砂層來說,底砂在使用一段時間後,會逐漸在表面層形成有氧區、中層為微氧區,與底層的無氧區,尤其是愈底部的無氧區,會囤積而形成黑或深褐色污垢,在愈底部的無氧砂層區,會產生對魚類、生物及大殺傷力的劇毒-硫化氫(H2S)和沼氣(CH4),這些氣體在上升過程中,會被其他細菌分解、轉換,也會與其牠重金屬結合,當氣體上升至水面時,已是無毒。有時,我們可看到底砂會氣泡冒出,這些氣泡就是CO2與附著在砂石上藻類所產生的O2。

許多魚友對珊瑚砂存在許多錯誤的迷思,認為,珊瑚砂愈白愈好、愈細愈好,其實,這是不對的!顏色太白的珊瑚砂有可能先被浸泡漂白水,先經過「漂白」整容,而顆粒過小的珊瑚砂,則會影響過濾效果,表面微小孔隙也會愈少。當你購買珊瑚砂後,先以水浸泡3~4天後,再經日光曝曬過後,讓其乾燥後再置入魚缸。珊瑚砂使用一段時間後,就需要更換,建議,可分次逐步更換部份砂石。平日,在清除底部砂石時,可以虹吸管小部位抽取污垢,切勿整個翻攪,否則,存在底層的劇毒大量釋放後,會讓魚快速暴斃死亡。

當底砂表面積愈大,愈易於好硝化菌的繁殖生存,也扮演整個魚缸生態系統的平衡角色,也增加魚缸的整體性美感。

. 更多、更詳細介紹與說明,可參閱「想『壽』生活」及「『金』彩生活」二書解說。

《待續》

讚阿1.jpg 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