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,收到一位魚友來信問到,要如何治療魚病?經進一步瞭解後發現,數個飼養槽幾乎沒有硝化菌存在,少了這層「保護層」,任何病菌都可攻破魚表,進入魚體,大量病菌的入侵,魚,當然病菌纏身。

經過詳細詢問後,該魚友表示,為確保水質維持最佳淨化度,模擬日本飼養方式,以FRP飼養盆裸缸飼養,每天早與晚各餵食依次,並每天換水1/3~1/2,可是在購入新魚不久後,魚隻陸續出現爛鰭、紅斑、潰爛...等情況,魚隻也顯得「無精打采」狀,希望能透過交流方式,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式,經過一番詢問與瞭解後,於是,翌日,抽空前往該魚友家一探究竟,希望,能找出發生原因及治療方法,在最短時間內,解決該魚友的困擾。

 DSC00280

大量的換水,雖然除去水中大多的污垢,也大幅地水中有毒物質,但也將保護魚體的益菌也沖掉,幾乎所有養魚人都知道,養魚,少不了硝化菌,硝化菌主要在分解水中有毒物質,將排泄物與飼料殘餌,分解毒性較低的亞硝酸鹽及硝酸鹽,減少有毒物質危害魚隻。硝化菌,除具有此一大神聖任務外,還有其他的看不到的功勞嗎?

每尾魚的魚表皆有一層黏膜,這層黏膜,對許多資深玩家來說,是判斷水質好壞及魚隻健康相當重要的指標,魚表黏膜過多或不及,甚至沒有黏膜時,那就表示魚隻有狀況了!必須儘快避免黏膜過度分泌或消失。

魚的黏膜,對魚來說,有如一件「金縷衣」,可阻擋病菌入侵魚體,及減緩魚隻受到水的過度刺激,這層黏膜與人的白血球及淋巴腺的功效是相同的,當魚隻遭到病菌入侵,魚隻會姿然增加分泌黏膜,如同人體遭到細菌侵入,體內白血球數量會大量增加,抵抗細菌入侵的原理是相同,當魚體的黏膜出現異常的分泌,那就得多加注意。

此外,當魚表黏膜非常少、甚至沒有,或出現部份、塊面狀,局部的黏膜消退時,這就是魚體遭病菌侵入,所呈現的「警訊」。多半的人對魚表上的黏膜都不太去注意,只是認為那是魚類身上不可缺少的東西,為何魚身上有黏膜?黏膜對魚而言,有什麼作用?往往是一知半解。

這位魚友的魚群,出現紅斑、爛尾、局部潰爛...等狀況,這位魚友當下的反應,就是施撒藥劑,但不知「為何而引起疾病?遭到什麼病菌感染?要施放什麼藥劑?...」,這些問題都沒有冷靜判斷後,就先投入鹽巴及黃藥,下藥後,隨之而來的,藥抗性、藥物殘留、藥物排斥...等問題,都被拋到腦後,這種情況,如同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,若沒有找出發病原因,恐怕,在下藥後的另一波,會是另一場更大、更猛烈的細菌風暴。

 DSCI0048.JPG

一般魚友,只知道硝化菌,負責,分解魚隻排泄物與飼料殘餌,因此,魚缸內必須要有硝化菌,但對硝化菌的存活、繁殖與功效性,卻瞭解不多,要如何讓硝化菌在魚缸穩定存在?以及讓硝化菌如何「傳宗接代」?確保魚缸中一直保持菌的數量,最重要的就是「環境」與「食物」。

 qa-1

硝化菌,分為懸浮性個體(少數),與附著性菌體(大多數),適存於陰暗固體表面,大家較為熟悉的硝化菌,分為好氧菌與厭氧菌,這二種菌與其他菌類一樣,都會附著適合的環境,繼續產生更多的菌,而這二種菌「喜愛」的環境各不相同,只要運用過濾系統及濾材,即可提供硝化菌最舒適的「家」,當魚缸內出現硝化菌後,它們會找適合的環境,分佈在過濾器中的濾材、底砂、玻璃缸壁、水草...等地方,當適存的環境愈多,加上「食物」充足,相對地,硝化菌的數量也會愈多。

因硝化菌較其他細菌類生長速度緩慢,生長繁衍過程需要的食物,必須攝取硝化作用中的銨鹽或亞硝酸鹽,這些只要藉由魚隻的排泄物與飼料殘餌,就有足夠的硝化菌食物。

《待續》

讚阿1.jpg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