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售飼料成份標示中,都會標示粗蛋白含量?%,蛋白質是魚類生長(長肉)、發育及繁殖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,也是體內器官主要成份,許多飼主認為,蛋白質含量愈高愈好,甚至成為選購飼料的唯一參考指標,這是不正確的觀念!

1.粗蛋白:

蛋白質是由各種胺基酸所構成,是魚類生長(長肉)、發育及繁殖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,也是魚類肌肉組織、皮膚、神經及五內器官及細胞構成的主要成份,元素有碳、氫、氧、氮、硫...等,當餌餌中缺乏碳水化合物時,蛋白質可轉為熱能使用。

蛋白質可分為:「動物性」與「植物性」蛋白質二種,在魚粉、蝦粉或大豆粉等食物中,都有不少蛋白質含量,一般來說,肉食性或偏肉食性魚較喜歡動物性蛋白質,含量若高於40%,則符合基本要求,偏素食性魚較偏愛植物性蛋白質,偏素食性魚類,其腸道較長,可讓食物在體內儲藏較久,因此,蛋白質含量可略低些,30%左右最為洽當。而雜食性魚,可動物性與植物性兩種混合,基本需達30%以上。

 

與多飼主菜挑選飼料時,則以蛋白質含量多寡為唯一依據,蛋白質含量愈高,真的品質就愈好嗎?蛋白質含量過高,對魚會產生什麼影響呢?

飼料的營養成份,對飼料係數影響很大。蛋白質和脂肪含量,是飼料兩項主要營養指標,若蛋白質含量愈高,則飼料係數則愈低,對魚的吸收也愈好,以常使用三種麥類(大麥、小麥與燕麥),對鯉魚科魚種來說,對蛋白質消化率優劣依次為:大麥>燕麥>小麥,主要受限於小麥中的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,都低於大麥與燕麥。

DSC00562

魚飼料中蛋白質和非蛋白質間,應有適當比例,唯有蛋白質充足時,其他的營養成份才能有效地被利用,反之,若某種營養成份缺乏或不足時,反而會影響其他有效成份的利用。不妨,可利用飼料中的原料營養互補特性,進而提高飼料的利用率。若蛋白質含量過多時,魚體蛋白質的積蓄量幾乎不變,體重增加並不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,這不但造成了蛋白質浪費,其蛋白質的代謝產物還污染水質,這也是為何蛋白質含量愈
高飼料,愈容易造成水渾濁的主因之一。

以二種飼餌分析,動物性飼餌蛋白質含量,高於植物性蛋白質,相對地,肉食性或偏向肉食魚類,對蛋白質需求量也較高,建議餵食,不妨可二種餌料混合餵食,讓魚隻達到營養需求均衡之供給。

3UcPfoIsFxGs9GH5auSotZ (1).jpg   讚阿1.jpg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