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5587  

任何魚類都不能沒有水,連人類、動物、植物也不能沒有水!養魚第一工作就是養水,提供一個適合魚生存的生活環境,而非先買魚,這個道理很多魚友都知道,但看似簡單的水,卻是一門大大的學問,對水瞭解愈多,你就愈可把魚養得更健康、更漂亮。

魚所需的水環境

水是魚類生存不可少,沒有水,也就沒有魚!水質的好壞,關係到魚類的生長、游動、進食、呼吸、健康、繁殖...等,而判斷水質的好壞,包括:含氧量、水硬度、pH酸鹼值、微生物含量...等。不同來源的水源,水的品質不同,連大自然的「天然水源」,也因不同地區(區域與緯度)、地理高度,水質也不相同,不同的水質,適合不同的魚類生存,目前大多數的熱帶魚都,適合在pH酸鹼度(以下簡稱pH)6.0~8.0水質中生存,最適宜pH值則為6.5~7.5間。從觀賞魚的分佈地和產地上來看,南美洲的熱帶魚類,大多數喜生活在弱酸性水質;而東南亞、南亞水域以及北美洲南部水域中的熱帶魚,則多喜中性水,而多數海水和半海水魚則喜歡弱鹼性水質環境。因此,瞭解愈多水知識,對養魚幫助也就愈大。

水與氧氣量

魚在水中藉由腮呼吸,吸收氧氣,水中的氧氣來源,包括:1.水與空氣接觸。2.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兩大來源。無論是海水、溪流、湖泊的水與空氣接觸後,一部分的氧氣會溶入水中,提供魚類呼吸所需的氧氣,當水波動愈大,空氣中的氧氣溶入水中的氧氣量也就愈大,特別是瀑布、溪流,水流動相當大,水中含氧量最為飽和,魚隻的活動力最為強盛。

水中氧氣另一重要來源管道就是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後,釋放氧氣所產生,所謂綠色植物,廣泛係指:藻類和一些體內含有葉綠素的浮游生物,當水中植物經光的作用後,利用水中的二氧化碳合成體內的有機物質,來釋放氧氣。一般水中的正常溶氧量約為8~12毫克/升。

若經由空氣中溶入隻氧氣,其溶解過程是在水面進行的,所以水中大部分溶氧都集聚在水面,若是經由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,若藉由水流動,即能將水中氧氣分散到水中每個角落。當水中的含氧量不足,魚的活動力也隨之降低,甚至出現浮頭現象。不論是魚缸飼養或大自然魚類,都是相同。

溪流、河川,水總不是不間斷在流動,水中的水質,可永保乾淨、最優化,這種方法,一直注入新水的飼養,大多為大型養殖或繁殖場所採用,一般居家飼養,幾乎不可能以「活水」,保持水質最佳狀況。目前,飼養幾乎都是居家魚缸、小型水池飼養,以目前飼養技術來看,要能有效解決魚缸氧氣量方法,只能靠過濾器打水及幫浦打氣,讓水產生水流、細小水泡,增加水與空氣接觸,提高水中氧氣量。

生存在大自然環境中與飼養在魚缸中的魚隻,其環境品質優劣,原就相差甚多,生活在溪流、河川、湖泊的魚類,水的來源是源源不斷,新鮮水注入,一下子就流走,可以永保水質最佳化,而飼養在魚缸的魚隻,雖有過濾設備、濾材過濾,不論過濾設備再多、先進,仍是舊水循環,只是將水抽至過濾槽,再度流回魚缸中。因魚隻的排泄物、飼料殘渣,所產生的亞硝酸...等物質,會危害魚隻的健康,而影響水的pH值高低表現,水則會變酸、臭,水的pH值過高或過低,對魚的皮膚刺激甚大,魚的體色鮮豔度,也會因pH的變化而受影響。關於pH值,將繼續為各位介紹說明。

《待續》

arrow
arrow

    Mar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